
人民交通讯(李帅) 百余个日夜,他走遍全村81户人家,14户低保户、2户特困供养人员的生活冷暖时刻牵挂心头。从修路引水到产业帮扶,从政策传达到文化滋养,郭宁飞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诠释担当。
秋分时节,忻府区河拱村的田间地头一片丰收景象。金黄的玉米地间,一位身着朴素衬衫的中年男子正与村民一起查看谷子长势,不时蹲下身来捻土察看墒情。他就是驻村第一书记郭宁飞。
初心:初到农村的“小学生”
2025年6月,郭宁飞被选派到河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实际工作在自然村胡家脑村这个位于城西北14公里处的丘陵山村,2020年并入河拱村,全村81户191人中常住人口仅61人,且多为老人和困难群体。
“到村第一天,我就告诉自己:要做小学生,不要当大学生。”郭宁飞告诉记者。6月12日参加完区里的履职培训后,他立即投入工作。6月23日起,他开始走访摸底,用两周时间基本掌握了村情民意。
攻坚: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
7月27日,郭宁飞在走访中发现村民焦存明家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。“那几天正值汛期,看着裂缝的墙体,我一夜没睡好。”他立即上报情况,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危房鉴定和改造。
饮水安全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大事。7月28日起,郭宁飞多次走访查看村民饮水情况,8月29日再次专门询问饮水问题。“现在的水质好多了,水压也稳定了。”脱贫户赵有富告诉记者。
道路不通是制约山村发展的瓶颈。8月11日至13日,郭宁飞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和群众,一起维修田间道路和旧村道路。“郭书记和我们一起抡锄头、搬石头,手上都磨出了水泡。”老党员焦心亮说。
赋能:党建引领凝聚合力
作为第一书记,郭宁飞深知党建引领的重要性。7月1日,他参加河拱村党总支讲党课活动和纪念中国共产党104周年大会,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。
“我们胡家脑村有14名党员,包括驻村工作队3人。党员就是旗帜,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”郭宁飞组织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,定期走访慰问。6月24日和9月11日,他两次专门走访困难老党员,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。
振兴:产业与文化并举
胡家脑村有耕地1028亩,主要种植玉米、谷子和高粱。8月27日,郭宁飞专门查看谷子生长情况,为农产品找销路、谋出路。“我们要在传统种植基础上,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。”他说。
在抓产业的同时,郭宁飞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。8月28日和9月17日,他两次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,丰富群众精神生活。“以前村里冷冷清清,现在有了欢声笑语。”村民李兰鱼说。
情怀:用心用情用力帮扶
翻开郭宁飞的工作日志,密密麻麻记录着驻村以来的每一天:7月31日,一天内走访两户脱贫户,召开村民座谈会,还要了解饮水安全情况;9月11日,走访三户群众,与老党员一家合影...
“驻村工作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,把群众当家人,把群众事当家事。”郭宁飞说。截至目前,他已走访全村所有低保户和脱贫户,收集整理了14户低保户的详细资料,为精准帮扶打下基础。
展望:乡村振兴路上的“追梦人”
从6月12日到9月17日,整整98天。郭宁飞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情服务群众,用实干推动发展。如今的他,正在谋划胡家脑村的长远发展:“我们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。”
夕阳西下,郭宁飞站在刚修好的田间路上,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。“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要一点一滴做出来的。我愿做那滴水,滋润这片土地。”他说。
秋风吹过,田野里的庄稼沙沙作响,仿佛在回应这位驻村书记的深情承诺。(赵文光)
(编辑:韩洁)